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 >   正文

科普2010年中国汽车出口占比全球最低 SAIC双品牌格局2011年销量目标为20万辆

导读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虽然2010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达到1826 47万辆,位居世界第一,但出口量仅为54 49万辆,尚未恢复到2008年的水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虽然2010年中国汽车总产量达到1826.47万辆,位居世界第一,但出口量仅为54.49万辆,尚未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2.98%,在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中处于最低水平。不仅达不到欧洲、日本、韩国等主要汽车出口国的水平,还不如国际汽车企业的出口基地泰国、墨西哥,也不如印度、巴西等本土市场蓬勃发展的国家。

据格实汽车研究院分析,2010年德国出口量为423.54万辆,占产量的76.29%。2010年1-11月,日本出口量达到437.08万辆。2010年韩国出口量为277.15万辆。虽然泰国年出口量尚未公布,但据泰华农民研究中心预测,2010年泰国汽车年出口量将达到90.7万辆。该机构还预测,2011年泰国汽车出口量预计将达到97万至101.5万辆。

印度属于金砖四国,近年来出口量持续增长,甚至在金融危机期间也是如此。截至2009-2010财年(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该国出口量达到180.46万辆,同比增长17.90%。重工业部官员曾预测,2010-2011财年,印度汽车出口将再增长10%-15%。印度汽车出口占其总产出的比例已从2003-2004财年的6.63%逐步上升至2009-2010财年的12.84%。

虽然巴西的汽车出口量不如印度,但其在产量中的比重高于印度,甚至高于中国。2008-2010年,巴西汽车出口量分别为73.46万辆、47.53万辆和76.57万辆,分别占产量的22.84%、14.93%和21.04%。

在金砖四国中,只有俄罗斯的汽车出口低于中国。2007年至2009年,中国汽车出口持续下降,分别为17.76万辆、16.01万辆和5.45万辆,其占中国总产量的比重也从10.66%下降至8.93%,2009年进一步下降至7.54%,但仍高于同期中国出口占产量的比重。

2010年,我国乘用车出口量为28.29万辆,超过商用车出口量26.19万辆。这是2008年以后,乘用车出口量再次超过商用车。从出口值来看,乘用车远远落后于商用车。根据中汽协编制的海关数据,乘用车和自行车平均出口价格不足1万美元,仅为6535美元左右,商用车和自行车平均出口价格约为1.78万美元。从出口量占产量的比例来看,乘用车的出口量占比也低于商用车。2010年,乘用车出口量仅占其总产量的2.04%。虽然这一比例略高于2009年的1.44%,但比2008年的水平低了约3个百分点。

双品牌战略的意义在于通过取长补短,协同发展,形成协同效应,实现1/12的竞争力。依靠技术和品牌,荣威和MG的结合将为上汽带来更加令人期待的未来。

五年前,SAIC集团董事长胡茂元下定决心,要把SAIC打造成国际自主品牌。2006年10月12日,上汽正式发布了以“品味、科技、变现”为核心价值的荣威品牌。

经过三年的培育,2009年上海汽车总销量突破9万辆,比2008年增长近200%。今年是SAIC自主品牌首次实现盈利,兑现了2006年北京车展上SAIC在第一辆荣威汽车750上创立自主品牌时,胡茂元提到的“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运营能力”的承诺。因此,盈利能力成为重中之重

“从中长期规划来看,SAIC并没有偏向这两个品牌,两者都是自己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荣威和MG只是产品差异化不同,没有角色倾向。”上海汽车品牌规划总监刘涛告诉《汽车观察》记者。

“沪南合作”之后,荣威和MG这两个经历了分离与融合的“同家兄弟”,再次以相互融合为目的走到了一起。2010年1-11月,上海汽车同比增长78.9%,成功实现年销量16万辆。过去几年,“双品牌战略初见成效”“双品牌战略将步入正轨”,这是来自SAIC的官方评价。

从实际效果来看,SAIC自主品牌在形象、知名度、认可度、实际市场销量等方面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正道”选择荣威品牌创立后,更重要的任务接踵而至。——如何在打荣威的同时提升销量?

造成名副其实的知名品牌。

当时,在切入点的选择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思路摆在上汽面前:第一,先将荣威投放到高端市场,然后逐步向下渗透;第二,先从中低端市场进入,再逐步走高,进入中高端市场。事实上,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案有着“叫好不叫座”的风险,推广难度极大,中华和红旗就是前车之鉴。可它的优点也很明显,一旦品牌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今后将具备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

第二种思路几乎是之前所有自主品牌必经之路,只要性价比做得好,低端很容易切入。但缺点也是致命的,长远来看,一旦中低端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落地生根,品牌往高端发展就会步履维艰。这也是现在很多自主品牌从低端往高端走的过程中遇到较大的瓶颈。

“上汽一开始就决定了要走中高端路线。”上汽集团乘用车市场传播及公共关系总监何晓劲对《汽车观察》说。其发展的理念是在开放条件下充的2.5T车型售价为21.78万元~25.88万元。此后推出的1.8T车型才将价格下限拉至17.28万元。高端切入固然可以确立品牌优势,但巨大的销量压力也随之而来。上市不到一年,荣威750的月销量便从最初的1600辆跌至1000辆以下。

“出现困难很正常,我们收购了一个国际高端品牌自行打造,这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新产品都需要一个成长的时间,我们正在努力。”何晓劲说。

随后,荣威550的面世,使得整体局面有所改观。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汽车研发团队对中国市场做了分析,希望充分了解消费人群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开发和生产。

果然,550的“数字化轿车”概念一炮打响。

分利用国际资源,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再走向国际市场。这是一条有着较高起点的“自主化”的道路,由于与国内其他自主品牌形成了一定的差别,上汽由此避开了国内在低价位市场的同质化竞争。

“不仅如此,这足以看出胡茂元做大上海汽车的决心。”业内人士这样评价。

在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人力和技术保障后,荣威品牌的首款产品——荣威750正式上市,该车定位甚至高于凯美瑞和雅阁这两个B级车之王,最先推出与10年前汽车仅作为代步工具不同,今天的消费者更强调汽车是生活的一部分,注重汽车文化和汽车生活。荣威的主流消费人群70后、80后,这一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除了注重传统的价值、动力、安全、空间等,更多地期待在爱车上有新的科技应用。

在这部分需求的推动下,汽车正在从工业时代走过电子时代,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

与750相比,550更加时尚,它也将“数字化轿车”的概念变成该车全新的卖点。上市后,该车的销量一路走高,750制造的“高端品牌效应”在550身上获得了良好的回报。利用两款产品的“高低搭配”,荣威冲破了从“叫好”到“叫座”的难关。

上海汽车乘胜追击,在2010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推出荣威350——全时在线中级轿车,成为国内第一个将3G网络应用等时代科技元素运用到汽车生活中的车型。

时至今日,荣威品牌在销量、品牌塑造等方面都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事实上,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在上汽自主品牌整体发展势头强劲的背后,荣威品牌一直发挥着绝对主力作用。

差异化坚守2007年12月26日,上汽与南汽达成合并协议,南汽全面融入上汽,作为上汽最想揽入名下的重要资本,MG正式与荣威并肩组成上汽的自主品牌阵营。在双方拥有的英国罗孚的技术与设备统一以后,两个品牌的后续新车型的开发和生产投入并不是个小数目。

此前,在MG品牌上,南汽已经投入40多亿元,而按照计划,后续至少要投入60亿元来打造品牌。

上海汽车总裁陈虹表示,对上汽而言,投入126亿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几年中打造出完整的自主品牌体系。

与荣威相比,MG的表现似乎略逊一筹。

在上南融合的元年,MG团队的销售报表令人如坐针毡。2008年度,包括MG3、MG7以及TF在内的三个系列车型,全年的上牌量不足7300辆。这无疑是一张令上汽不满意的成绩单。与之相对的是,荣威品牌旗下只有两个系列产品——荣威750和550,当年上牌量近24000辆,是MG销量的三倍。

因为“上南合作”之前两者的特殊历史联系,质疑声随之而来,“上汽重荣威、轻MG?” 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提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研发、统一采购、统一制造、统一营销的五个“统一”策略,上海汽车在品牌核心方面为MG的重新定位成为之后这一品牌重新焕发青春的关键。

2009年11月,MG品牌重回广州国际车展,全新产品MG6以极其现代的设计和视觉冲击力,成为了诠释MG品牌“个性、气质、创造力”的品牌价值的典范。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陈志鑫称其为“上南合作后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新车”。

实际上,在MG6之前,一款MG3SW也曾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上市仪式,但相对MG6,MG3SW在南汽被上汽收购前就已开始开发。虽然是款新车,但改动不多。直到MG6的出现,作为AP11平台的全新产品,MG品牌核心和新主张的表达,为MG 品牌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

“考虑到MG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对这个品牌做新的补充。” 刘涛说。

新的“MG”LOGO是由产品部门设计的,MG6就是使用的新标,为了使这个LOGO看上去更年轻、时尚,去除红色,改为银色,更加有立体感。而MG的品牌也被诠释得恰到好处,吸引更年轻一代有个性的车主。

销量不及荣威品牌的原因,刘涛的解释是,此前的产品MG7和MG3产品太过老旧,以至于整体销量的贡献并不大,所以要逐步淡出市场,但如果MG品牌的销量仅靠MG6去支持,显然不能持续更久。

“尽管销量尚不尽如人意,但品牌层面MG的溢价能力要比荣威高一些。”刘涛表示,一个品牌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他看来,两品牌要“平起平坐”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产品的出色表现,及带来的市场销量与口碑传播。这其中的关键是增加产品的供应。

计划中,明年下半年,全新的MG5会补充在MG品牌中。同时,MG的新品要多于荣威。“荣威已经快了半步,上汽要将MG产品的供给将这半步跟上,使两个品牌能够齐头并进,同时利用差异化定位,覆盖到不同人群,争取更大的市场。”刘涛说。

在上汽看来,投入巨额资金进一步提升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是自主品牌谋求大发展最为可行的手段之一。“首次亮相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MG6三厢版明年上半年将推向英国市场。”陈志鑫表示,随着荣威和MG品牌新品的不断推出和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上汽自主品牌将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全面开花。

双品牌的明天

目前,上汽荣威旗下已有了350、550等车型,而MG品牌也拥有了MG6 等车型。业内人士认为,随着MG3的加入,上汽自主品牌的产品线将更加丰富。这也意味着上汽的双品牌战略已现成效。

“国际上双品牌运作的公司也不少,其成功经验也被上汽所借鉴。”刘涛告诉《汽车观察》记者。

双品牌战略的意义在于,通过相互取长补短,协调发展,形成合力,真正实现1+1>2的竞争力。

PSA在双品牌战略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从表面上看,标致和雪铁龙两个品牌的产品都具有浓郁的法国气质,这是PSA刻意强调的共性,此外在安全、环保性能和科技含量等方面,二者具备同样的优势。同时两个品牌的差异也十分显著,比如标致品牌的产品更强调个性,外形的夸张、动力的强劲和操控乐趣都是标致品牌所追求的;而雪铁龙品牌的车型则在造型风格上更趋于流畅、圆润,更能被大众消费者所接受,同时兼具强烈的运动风格。凭借巧妙的外观设计和差异化定位,PSA的设计师将标致和雪铁龙两个品牌鲜明地区分开来,各自保持着独特的设计风格。

当然,上海汽车也曾有过一些困惑,MG6三厢版和550在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看是有些雷同之处,为了调整这一状况,荣威开始更加强调稳重、商务的风格,逐渐进入主流市场,并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MG则沿着张扬、运动、个性的风格。

对于一个坚持打造中高端自主品牌的新兴公司而言,最大的增量就是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的提升。据悉,2009年上海汽车新增了9万多位用户,2010年这一数字扩大到16万,同比增长超过78%,人们期待,口碑效应会像滚雪球一样在消费者中传播荣威和MG品牌。

20万辆已被确定为2011年上海汽车的销售目标,更为庞大的投资计划将在“十二五”开始实施。未来,MG、荣威双品牌是否将发挥令人难于想象的巨大威力,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