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折柳曲是什么曲子(折柳曲)

2022-12-07 15:17:47 来源: 用户:郭巧莲 

大家好,小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折柳曲是什么曲子,折柳曲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梅花落》一方面多用于表达主人公的孤独落寞之情,另一方面象征着作者高洁不屈的操守。

2、如李清照的《永遇乐》一词中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3、《折柳曲》多代表送别和思念之情。

4、《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

5、郭茂倩《乐府诗集》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6、《乐府解题》说:汉“横吹曲”共二十八解,李延年造。

7、魏晋以后唯传十八曲。

8、《梅花落》即其一。

9、 本诗主要是托讽之辞。

10、“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11、扩展资料乐曲流传据《乐府题解》里记载,《梅花落》原为汉乐府二十八横吹曲之一,魏晋以后很风行,为当时流行的十八首横吹曲之一。

12、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横吹曲《梅花落》又被称为笛子曲《梅花落》。

13、至唐代,笛曲《梅花落》在市井流传更广,成为诗人墨客经常歌咏的对象。

14、其不仅以音乐形式流传,而且对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落梅、芳树,共体千篇”的盛况。

15、宋元明清几代也一直流传。

16、后来流行的琴曲《梅花三弄》也是根据《梅花落》改编。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花落百度百科——折柳送别《梅花落》一方面多用于表达主人公的孤独落寞之情,另一方面象征着作者高洁不屈的操守。

18、如李清照的《永遇乐》一词中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19、《折柳曲》多代表送别和思念之情。

20、《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

21、郭茂倩《乐府诗集》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22、《乐府解题》说:汉“横吹曲”共二十八解,李延年造。

23、魏晋以后唯传十八曲。

24、《梅花落》即其一。

25、 本诗主要是托讽之辞。

26、作者以庭中杂树象征一般无节操的士大夫,通过对耐寒梅花的赞美,批判了他们的软弱、动摇。

27、诗中写诗人和杂树的对话,富有寓言色彩。

28、汉乐府《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29、刘过的《柳梢青》中有“泛菊杯深,吹梅角远”一句,李清照《永遇乐》词也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

30、诗中常用“吹梅”表现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展现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更重要的是,诗人暗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气质为自身节操的表现内容。

31、2、“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32、扩展资料:“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33、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34、”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35、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36、……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37、”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

38、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39、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

40、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41、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3、”(2002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44、)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45、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46、”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47、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48、”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49、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50、”(“杨花”就是柳絮。

51、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52、”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53、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

5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花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折柳1《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辞”。

55、这首诗通过女主人公的赏梅来表现了她对行人(即她的丈夫)的思念,反映了战争的长久,亲人无音信。

56、读者从妻子思念丈夫的切切情感中可以看出当时边关战争的时间之长,守疆的重要性。

57、此诗既是咏物诗,又是闺情诗。

58、前四句咏物,后四句写人。

59、首联的梅花引出了尾联中对春恨的感慨,“一株梅”则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

60、诗味醇厚,形象逼真2“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61、  《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

62、郭茂倩《乐府诗集》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63、《乐府解题》说:汉“横吹曲”共二十八解,李延年造。

64、魏晋以后唯传十八曲。

65、《梅花落》即其一。

66、 本诗主要是托讽之辞。

67、作者以庭中杂树象征一般无节操的士大夫,通过对耐寒梅花的赞美,批判了他们的软弱、动摇。

68、诗中写诗人和杂树的对话,富有寓言色彩。

69、  汉乐府《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70、刘过的《柳梢青》中有“泛菊杯深,吹梅角远”一句,李清照《永遇乐》词也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

71、诗中常用“吹梅”表现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展现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更重要的是,诗人暗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气质为自身节操的表现内容。

72、  而折柳曲多见于送别和思念之情,比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3、  亲,满意还望采纳,O(∩_∩)O谢谢。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