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鹊踏枝)

2022-12-20 01:08:26 来源: 用户:柳霄绿 

大家好,小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鹊踏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原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2、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4、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宋代晏殊所作的《鹊踏枝》全称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蝶恋花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

5、白话文释义: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6、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

7、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8、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9、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10、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11、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12、扩展资料:文学赏析: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13、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14、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15、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16、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

17、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18、“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19、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20、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21、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22、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23、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24、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25、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26、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27、“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8、”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29、“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30、“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31、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32、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33、”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34、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35、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36、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

37、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38、“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39、宋代晏殊所作的《鹊踏枝》全称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蝶恋花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

40、此词全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4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4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43、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白话文释义: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44、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

45、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46、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47、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48、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49、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50、扩展资料此词写深秋怀人,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

51、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

52、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53、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54、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

55、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兰和菊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56、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57、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58、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59、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60、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6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62、”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63、“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64、宋代词人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65、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6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67、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68、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

69、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70、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

71、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72、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73、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74、扩展资料诗词赏析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

75、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

76、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77、上片用比兴之笑,层层写出主人公用情之忠实深厚。

78、庭园中,秋菊蒙着淡淡的烟霭,似在脉脉含愁。

79、香兰沾着晶莹的露珠,似在轻轻啜泣。

80、兰、菊皆著愁之色彩,则主人公是愁中观物,不言而喻。

81、室内罗幕不御轻寒,双燕早已飞去,则主人公单寒落寞,可以体会。

82、偏是那明月不解离人正苦,彻夜到晓把清辉投进朱户,惹得主人公彻夜失眠,离愁别恨更加深重。

83、下片另拓词境。

84、主人公登楼望远,但见西风过后,碧树凋零,这情景正象喻爱情横遭摧残。

85、主人公心中的无限悲凉,遍布于天地之间。

86、他把无尽的情思怨慕,写进了彩笺尺素,欲寄与离散远方的佳人,可是望尽天涯,山长水阔,却不知佳人何处!主人公之希冀求索,亦伸延于天地这间矣。

87、名家点评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88、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89、“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90、“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91、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92、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93、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9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全文如下:鹊踏枝·紫府群仙名籍秘【作者】晏殊 【朝代】宋紫府群仙名籍秘。

95、五色斑龙,暂降人间世。

96、海变桑田都不记,蟠桃一熟三千岁。

97、露滴彩旌云绕袂。

98、谁信壶中,别有笙歌地。

99、门外落花随水逝。

100、相看莫惜尊前醉。

101、赏析:庭园中,秋菊蒙着淡淡的烟霭,似在脉脉含愁。

102、香兰沾着晶莹的露珠,似在轻轻啜泣。

103、兰、菊皆著愁之色彩,则主人公是愁中观物,不言而喻。

104、室内罗幕不御轻寒,双燕早已飞去,则主人公单寒落寞,可以体会。

105、偏是那明月不解离人正苦,彻夜到晓把清辉投进朱户,惹得主人公彻夜失眠,离愁别恨更加深重。

106、上片用比兴之笑,层层写出主人公用情之忠实深厚。

107、下片另拓词境。

108、主人公登楼望远,但见西风过后,碧树凋零,这情景正象喻爱情横遭摧残。

109、主人公心中的无限悲凉,遍布于天地之间。

110、他把无尽的情思怨慕,写进了彩笺尺素,欲寄与离散远方的佳人,可是望尽天涯,山长水阔,却不知佳人何处!主人公之希冀求索,亦伸延于天地这间矣。

111、全词深于气象,后片尤觉悲壮。

112、联系到晏殊晚年不得于君,贬放外郡,似是托意闺帷而自诉其心曲吧。

113、至于王国维以“昨夜”三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第一境界,乃借题发挥。

114、盖因其探幽索赜于微茫旷远之境,与学术研究有相通之处吧!“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恨”字有的版本作“别”)。

115、是说天上的明月它不知道我们和相爱之人离别以后的这种离愁别恨的痛苦。

116、苏东坡也曾有词句说“何事偏向别时圆”!为什么人在分别,你偏偏团圆,更增加我的离愁别恨。

117、“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月亮慢慢地西斜,它的光线从朱红色的门穿照进来,我一夜无眠,看到月光从深夜直到天明。

118、扩展资料:《鹊踏枝》译文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烟,兰花哭泣的泪珠结成了露水,罗幕间透着缕缕轻寒,燕子双双飞去。

119、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光穿过红红的门户照到床前。

120、昨夜西风凛冽,碧树凋零,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21、想给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哪里。

122、晏殊《鹊踏枝》鹊 踏 枝[1] 槛菊愁烟兰泣露[2]。

123、罗幕轻寒[3],燕子双飞去。

124、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4]。

125、 昨夜西风凋碧树[5]。

126、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27、欲寄彩笺兼尺素[6],山长水阔知何处[7]? 【注释】 [1]鹊踏枝:词牌名,又名《鹊登枝》《蝶恋花》《黄金缕》《凤栖梧》《卷珠帘》等。

128、双调,六十字。

129、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

130、 [2]槛(jiàn):窗上或长廊旁的栏杆。

131、兰泣露:露珠挂在花瓣上,似兰之哭泣。

132、 [3]罗幕清寒:轻微的寒意透过罗帐进入室内。

133、罗幕:丝罗做的帷幕,借指室内。

134、 [4]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贵人家。

135、此句意思是月光整个夜晚照入房间,言外之意是闺中人彻夜未眠。

136、 [5]凋碧树:使碧绿的树叶干枯凋零。

137、 [6]彩笺兼尺素:指书信。

138、彩笺:彩色的信笺,可题咏和写信用。

139、尺素:汉时通行用一尺高的白色生绢写信,或称“尺一书”。

140、 [7]山长水阔:山高水远。

141、知何处: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呢?这里有“锦书难寄”之意。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