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 >

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

2022-12-23 08:35:37 来源: 用户:古娜达 

大家好,小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1. 始皇长子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扶苏贤能之名体现统治者明智之举,确定儒家正统地位是统治者思考吸取秦亡教训的产物,而焚书坑儒是秦亡的一个重要因素.2.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2、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4、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3. “焚书坑儒”(1)、背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些儒生借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2)概况:秦始皇采用李斯建议,除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3)评价: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4)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秦朝建立后,继续采用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政策,使儒学发展遭到重大打击4。

5、 罢黜百家汉武帝时代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评价:(1)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了皇权,也限制皇帝的残暴行为(2)主张大一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但导致中华民族 封闭,守旧,缺乏创新能力(3)提出“三纲五常”,稳定社会秩序,但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求(4)发挥仁政思想,主张轻徭薄赋,限制兼并,缓和了社会矛盾董仲舒儒学的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特点:儒学体系为主,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外儒内法,带有神学倾向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1)积极: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促进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教师总结过渡:董仲舒博采百家之长,对儒学进行改造,更适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所以得到皇帝的认同。

6、汉武帝在思想上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政治上任用儒士参与国政董仲舒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思想内涵:先秦——儒家思想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2、与统治者关系:先秦——强调民本,批判时政董仲舒——神化皇权,维护统治3、地位:先秦——理想化,不受重视董仲舒——适应需要,成为正统董仲舒儒学与先秦儒学联系:仁政,民本思想继承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7、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8、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9、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皇长子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扶苏贤能之名体现统治者明智之举,确定儒家正统地位是统治者思考吸取秦亡教训的产物,而焚书坑儒是秦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