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 >   正文

蔚来在《流浪地球》打酱油 其实这些车里也有“宇航同款”

导读 截止到2019年2月10日21时,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流浪地球》票房,已经正式突破20亿元,在春节档电影中一枝独秀,独领风骚。更令人诧

截止到2019年2月10日21时,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流浪地球》票房,已经正式突破20亿元,在春节档电影中一枝独秀,独领风骚。

蔚来在《流浪地球》打酱油 其实这些车里也有“宇航同款”

更令人诧异的是,在一名汽车行业的从业者(也就是本人)的朋友圈中,这部神奇影片的“出镜频率”甚至超越了以汽车为主题的贺岁片《飞驰人生》,可见的不仅是影迷对“国产”科幻题材的钟爱,也是对英雄主义的向往。

然而,不同于刀光剑影的江湖义气,在硬汉吴京主演的这部电影中,不仅有人情冷暖的关键表达,也有无可比拟的超自然能力,甚至连客串了一把“路人甲”的蔚来ES8,似乎同样头顶着“科技”的光环,只是没能成为最终的人类“拯救者”罢了。

但诸位可知道,迄今为止,有多少航天技术已经应用在了民用级汽车上?汽车厂商和航空航天领域又保持着多少紧密的合作?答案是——数不胜数。

飞翔的月球车——奥迪、quattro

茫茫车海中,能被人牢记的名词屈指可数,但quattro算是其中一个。不论是从它协助奥迪战车在赛场上披荆斩棘,还是开创民用车四驱技术新纪元来看,quattro这个名号总能让你感受到一种“砍瓜切菜”般的酣畅。但鲜有人知的是,声名远扬的quattro甚至已经被“登月计划”看中了。

2015年年初,德国汽车制造商奥迪宣布与德国太空旅行科研团队“PTScientists”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利用双方的技术优势,并在谷歌LunarXPRIZE探月竞赛的资助下,最终将月球车送上月球。

转眼间四年已过,按照当初约定看来,奥迪lunar quattro月球车应该已经正式进入登月倒计时,履行于2019年登月的计划了。

而在帮助“PTScientists”团队研发和改进登月装置的过程中,奥迪方面则毫无保留地提供了包括quattro全时四驱技术、ultra轻量化科技、e-tron电动科技,以及设计等方面积累的相应经验与知识,打造了“lunar Quattro”这样一款轻型太阳能动力月球车。

此外,为了遵循车辆在月球环境中的使用规律,奥迪采用了3D打印技术用于这台月球车的生产制造。至于核心技术quattro与e-tron,奥迪还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特殊测试和研究,保证其能在恶劣的月球环境中“生存”超过四年半的时间。

神乎其神的操控——DAS线控转向

作为汽车构造关键元素之一,汽车转向系统无外乎“齿轮齿条”、“转向器”几种机械结构,再配以电子、液压助力等几种形式营造出风格迥异的转向手感,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但自从英菲尼迪Q50将线控转向技术(DAS)带到量产车市场后,人们的认知似乎被彻底“颠覆”了。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将这项技术用于操控宇宙飞船,而后慢慢被引申到民用航空领域,因其敏捷、安全,目前该技术已是航空航天器的主流操纵技术。即使汽车领域曾经收到过这项技术的荫蔽,但也只是概念车专属。

试想,在行驶过程中,方向盘不通过传统机械结构去直接连接和前轮,而是通过弱不禁风的两根电线实现控制。这种与赛车模拟游戏机类似的结构,未免给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但这依旧无法磨灭它的优点。

通过取消方向盘与车轮的物理连接,由电子元件控制的结果可以更轻松个、更迅捷地自动调节方向盘转向力度,能调节转向角度。这种精确的电脑控制可以带给驾驶者机械所不能带来的驾驶感受。

在每一次触动方向盘时,即可精准地穿梭走线,也能带给驾驶者更强的信心。在整个驾驶过程中,驾驶者只需完成意图的传递,就能体会到媲美纯正机械转向系统的精准操控。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技月刊《科技新时代》杂志曾授其“年度最佳新技术”奖,并称其为“向汽车自动驾驶迈出一大步”,可谓功勋卓众。

不过对于轻车熟路的“老司机”而言,这项满载“电子味”的黑科技却未能在他们眼中讨取半点夸耀。是真神还是鸡肋,DAS的前景依旧疑点多多。

平视前方的力量——HUD抬头显示

静静地平视前方,行驶信息一览无余。在今天的出行生活中,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避免了“左顾右盼”的操作方法,而其中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就是HUD抬头显示。

按照科技含量来定性,抬头显示这项技术并非高深莫测,但却是有效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手段。当然,这项功能依旧是从航空航天领域演变而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抬头显示技术HUD(head up display)是战斗机飞行员得以“眼观六路”的得力助手。其利用光学折射的原理,将重要的信息投影到前风窗玻璃上,高度与驾驶人的眼睛成水平,投影的文字和影响的焦距设定在无限远处。

这样一来,驾驶员在保持驾驶视野的同时就可以轻松的观察各种形式信息,更降低了低头与抬头瞬间忽略外界的快速转变以及眼睛焦距需要不断调整产生的延迟和不适,极大的提高了高速运行时的安全性。

而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普及,抬头显示系统将很有希望成为优于液晶显示屏以及仪表盘的存在。

惯性制导进阶——安吉星车联网

在曾经的全球首富城市底特律中,诞生过很多天马行空的奇闻趣事,唯有一桩尤其特别。

1961年,NASA开启阿波罗计划。1962年,通用开始参与到阿波罗计划当中,为其研制惯性制导与导航系统。这种合作关系一直持续到1969年,通用一直承担着阿波罗计划中导航系统相关的研发、制造与测试工作。

而在此之后,通用汽车便悄然开始了车载导航与通讯技术的研发工作。1966年,通用推出了OnStar(安吉星)最早的雏形,并在其底特律的测试场用两辆新车进行了功能测试。

终于,在29年后的1995年,OnStar正式问世,并在此后的时间中,始终处于探索者和领先者的地位。

据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搭载OnStar的车辆已经达到1200万辆,其中中国的用户已经超过100万,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比第二名高出3倍左右,而预计到2020年,中国车联网用户将超过4千万。

当汽车工业和互联网走到相遇的十字路口,车联网在改善消费者驾驶体验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提升道路行车安全,甚至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短途航空出行开创者——阿斯顿马丁

翻开任何一本汽车历史书籍,很多汽车企业都和航空领域有着牵扯不断的关系。知名豪华车制造商戴姆勒、BMW都曾是航空发动机的出产大户。前驱之王萨博的前身,也曾是专攻于航空领域的“技术宅”。更不用提超豪华品牌劳斯莱斯、柯尼塞格在航空领域立下的赫赫战功。

从某种角度看,如若哪天偶然发现汽车制造商研发飞行器的新闻,实在无需大惊小怪。但在最近,阿斯顿马丁正在研发的一款被命名为Volante Vision Concept的新产品,却着实值得大家为之惊叹。

据了解,该概念飞行器是其与克兰菲尔德大学和劳斯莱斯(一家航空航天公司)合作开发的,旨在将个人通勤从地上带到天空中。在他们眼中,这才是未来出行方式的真正载体。

这款微型的三座飞行器采用了超轻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打造而成,整体尺寸比起汽车略大,但相较现有的私人飞机则要苗条很多。车头两侧为旋螺桨,由混合电动燃气涡轮机作为动力提供,透明的飞行器驾驶舱内提供1+2的座椅布局,装载能力并不逊色。

此外,在飞行器的尾部,除了两侧的伸展的水平翼之外,还有像飞机一样的竖形尾翼。而在飞行器尾部底下还有螺旋桨。根据资料显示,该飞行器可实现垂直起降,时速最高可达200英里,航程最高超过300英里。

“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城镇的拥堵将变得越来越严重。我们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以减少拥堵,减少污染和提高机动性,”阿斯顿马丁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迪帕尔默博士说。在他看来,Volante Vision概念能提供大大的便利性,这意味着我们能够远离我们的工作地点,从而城市也将会不断扩大。

即便这项技术如今看来有些遥不可及,但谁能料想,有朝一日,它是否又会成为“拯救地球”的得力助手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