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信息互动 >   正文

礼泉(礼不反兵)

导读 大家好,小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礼泉,礼不反兵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四大不共戴天之仇包括杀父之仇、夺妻

大家好,小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礼泉,礼不反兵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四大不共戴天之仇包括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亡国之奴、灭门之仇。

2、不共戴天之仇,指不愿和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就是说和某个人有着非常深的仇恨,有无法比喻对某个人的恨。

3、扩展资料俗话说“不共戴天之仇”,仇恨之深,竟至于不愿跟仇人共处一片蓝天下。

4、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一个为父报仇的故事。

5、儒生王良借了族侄王俊的高利贷,因为还债的利息纠葛发生了争执,王俊酒后居然将叔父殴打致死。

6、王良的儿子王世名是名秀才,在父亲临死前发誓道:“此不共戴天之仇,儿誓不与俱生人世!”王俊仗着钱多,央求族长出面私了,王世名深知如果告到官府,被王俊上下打点之后,肯定不会判他的死刑,因此接受了王俊赔偿的三十亩肥田。

7、五年之中,王世名照常跟王俊来往,谈笑风生,外人都以为王世名早已忘记了父仇。

8、隐忍五年之后,王世名终于逮到一个机会,仗剑斩下了王俊的首级,到官府自首。

9、官府知王世名乃孝子复仇,有意开脱他的罪名,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开棺验明其父的死因。

10、为了保全父亲的遗骨,王世名当堂撞死,他的妻子也绝食而死,追随丈夫而去。

11、王世名是个儒生,人们通常误认为儒家缺乏刚烈之气,殊不知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12、人们还想当然地把“以德报怨”的传统美德加在孔子头上,认为这是孔子的教诲,其实孔子哪里说过这样的话!孔子的原话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3、”“直”的本义是不弯曲,这里指正直之道。

14、如果别人对你有德,你要报之以德;如果别人伤害了你,你不能逆来顺受,忍辱偷生,而是要刚强不屈,采取正直之道去报复仇人。

15、不仅孔子如此,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礼记》还详细规定了各种复仇原则,《曲礼上》篇中写道:“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16、”父仇不共戴天;杀兄弟之仇,则要随身携带兵器,见到仇人径直杀掉,不须再回家取兵器;杀朋友之仇,不能跟仇人共处一个国家之内。

17、《公羊传·定公四年》也说:“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推刃之道也。

18、”意思是说:父亲无辜被杀,儿子可以复仇;如果父亲有罪被杀,儿子为父亲复仇就会形成“推刃之道”,即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后者不被赞赏。

19、伍子胥当年为报父仇,率领吴军攻入楚国都城,将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三百,这一行为得到当时人的充分理解和接受。

20、到了唐代,“礼”和“法”的冲突越来越剧烈。

21、武则天统治时期,出了一桩中国法律史上著名的谋杀案:御史赵师韫在一家驿站里被一名叫徐元庆的服务生所杀,徐元庆随即投案自首。

22、原来赵师韫担任县尉的时候,杀了徐元庆的父亲,徐元庆为报父仇,隐姓埋名,终于报了杀父之仇。

23、这桩谋杀案引发了朝廷的巨大争议:依照律法,徐元庆必死无疑;可是依照古礼,徐元庆又应该受到表彰。

24、连武则天本人都被这个案子深深地困扰。

25、著名诗人陈子昂写了一篇《复仇议》,认为礼是使人进步的,而法是维持国家秩序的。

26、徐元庆依法当杀,但他为父报仇的精神可嘉,建议先杀了徐元庆,再大张旗鼓地表彰一番。

27、这个提议巧妙地避开了“礼”和“法”的冲突,案子最后也是按照陈子昂的建议判决的。

28、一百多年之后,柳宗元也写了一篇《驳〈复仇议〉》,指出陈子昂的观点互相矛盾,有罪就是有罪,无罪就是无罪,对同一件事情怎么可以既惩罚又表彰呢?柳宗元认为此案的关键在于徐元庆的父亲是否无辜被杀,如果是无辜被杀,徐元庆复仇就无罪;如果有罪被杀,徐元庆复仇就有罪。

29、因此,核心在于查清赵师韫是否出于私怨杀了徐元庆之父,若果真如此,徐元庆复仇就是“守礼而行义”,非但不能判罪,反而要无罪释放,并向他道歉!柳宗元的立论基础就是周礼关于复仇的规定。

30、后来,韩愈写有《复仇状》,王安石写有《复仇解》,私力救济慢慢让位给了国家法律,“不共戴天之仇”被纳入了法律范畴,不过,直到今天,这个话题仍然还在引发争议。

31、参考资料:不共戴天--百度百科四大不共戴天之仇包括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亡国之奴、灭门之仇。

32、“不共戴天之仇”,指不愿和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就是说和某个人有着非常深的仇恨,有无法比喻对某个人的恨。

33、扩展资料:中国的复仇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儒家的《礼记》详细规定了各种复仇原则,《曲礼上》篇中写道:“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34、”父仇不共戴天;杀兄弟之仇,则要随身携带兵器,见到仇人径直杀掉,不须再回家取兵器;杀朋友之仇,不能跟仇人共处一个国家之内。

35、这其中儒家尤为推崇“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最早的伍子胥当年为报父仇,率领吴军攻入楚国都城,将楚平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三百,这一行为得到当时人的充分理解和接受。

36、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一个为父报仇的故事。

37、儒生王良借了族侄王俊的高利贷,因为还债的利息纠葛发生了争执,王俊酒后居然将叔父殴打致死。

38、王良的儿子王世名是名秀才,在父亲临死前发誓道:“此不共戴天之仇,儿誓不与俱生人世!”王俊仗着钱多,央求族长出面私了,王世名深知如果告到官府,被王俊上下打点之后,肯定不会判他的死刑,因此接受了王俊赔偿的三十亩肥田。

39、五年之中,王世名照常跟王俊来往,谈笑风生,外人都以为王世名早已忘记了父仇。

40、隐忍五年之后,王世名终于逮到一个机会,仗剑斩下了王俊的首级,到官府自首。

41、官府知王世名乃孝子复仇,有意开脱他的罪名,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开棺验明其父的死因。

42、为了保全父亲的遗骨,王世名当堂撞死,他的妻子也绝食而死,追随丈夫而去。

43、所谓古时的四大不共戴天之仇,即:亡国,灭门,夺妻,杀父。

44、出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中,“此不共戴天之仇,儿誓不与俱生人世” 。

45、由于这四大仇恨非常之深,因此说是“不共戴天”。

46、也就是说愁大深切,有我无他,不愿与之共存。

47、扩展资料:引证解释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

48、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

49、形容仇恨极深。

50、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51、 《礼记·曲礼上》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凌统叩头大哭曰:“不共戴天之讎,岂容不报!”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此不共戴天之仇,儿誓不与俱生人世。

52、清 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这是我不共戴天之仇!况且我虽然,也颇知文墨,怎么肯把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故此逃了出来。

53、齐怀《刑场上的婚礼》:这亘古未有的壮举,像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不共戴天的死敌。

54、”参考资料:不共戴天-百度百科古时的四大不共戴天之仇,即:亡国,灭门,夺妻,杀父。

55、由于这四大仇恨非常之深,因此说是“不共戴天”。

56、也就是说愁大深切,有我无他,不愿与之共存。

57、引证解释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

58、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

59、形容仇恨极深。

60、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61、 《礼记·曲礼上》 明·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凌统叩头大哭曰:“不共戴天之讎,岂容不报!”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此不共戴天之仇,儿誓不与俱生人世。

62、清·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这是我不共戴天之仇!况且我虽然,也颇知文墨,怎么肯把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故此逃了出来。

63、齐怀《刑场上的婚礼》:这亘古未有的壮举,像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不共戴天的死敌。

64、”参考资料:不共戴天古代四大“不共戴天之仇”: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亡国之奴、灭门之仇。

65、中国的复仇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儒家的《礼记》详细规定了各种复仇原则,《曲礼上》篇中写道:“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66、”父仇不共戴天;杀兄弟之仇,则要随身携带兵器,见到仇人径直杀掉,不须再回家取兵器;杀朋友之仇,不能跟仇人共处一个国家之内。

67、拓展资料:不共戴天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不愿和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68、作谓语、定语;形容有深仇大恨。

69、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

70、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

71、形容仇恨极深。

72、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73、 《礼记·曲礼上》 [2] 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凌统叩头大哭曰:“不共戴天之讎,岂容不报!”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此不共戴天之仇,儿誓不与俱生人世。

74、齐怀《刑场上的婚礼》:这亘古未有的壮举,像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不共戴天的死敌。

75、参考资料:不共戴天百度百科。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